欢迎访问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
学校主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媒体在线
媒体在线

【光明日报】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来自第三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的声音

发表日期:2023-12-29  作者:  点击:[]

近日,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河海大学主办的第三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20余位来自沿江11个省市社科联、社科院、高校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交流。

(1)谋长远之势,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安说,推动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要重点突破相关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安全、绿色和智慧引领,实现关键技术跨越式突破,注重梯级开发全流域协同。

“长江中游江湖连通的鄱阳湖和洞庭湖对维系流域水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河海大学校长杨桂山认为,应在长江中游构建科学和谐的江湖关系。他建议规划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实施长江干流和湖泊流域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恢复闸控子湖与鄱阳湖主湖的自然水文连通,开展鄱阳湖典型断面地形的近自然修复,增加碟形湖建设与调控,开展湖区退圩还湖综合整治工程。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由新质生产力来支撑。”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洪银兴认为,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产业创新,决定生产力质的提升,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此,要超前部署和培育未来产业,以此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同样离不开人才支撑。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提出,要发挥上海、南京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推动区域人才资源统一大市场建设,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建议,把长江沿线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生产力的优势,要着力打造世界级长江科创大走廊,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引领作用,加强全流域产业链协同合作,加大投入和人才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科技安全工作体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自贸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宏认为,要不断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布局,让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驱动,构建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共同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侯永志认为,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还要解决好一系列问题。他举例说,要解决长江经济带6亿多人口的衣食住行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要为长江沿线和全中国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2)行长久之策,还需各级各类智库汇聚合力

“推动长江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现已成为沿线省市各级各类智库从业者的共识。要充分发挥社科联的联合和纽带作用,组织高质量研究,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刘西忠建议,要在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上进一步加强合作,在理顺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力量等方面多出好成果。

湖北省社科联副主席刘卫桥以协同开展长江文化研究为例,认为要梳理千年文脉,厚植家国情怀,传播时代价值,展示多彩文明,以长江文化研究新成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贡献。要协同开展教育合作,通过主题演讲、博物馆展示、学习交流等方式对内对外讲好长江故事。

江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罗勇兵说,要强化研究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准确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深化研究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鼓励更多学者面向长江经济带发展现实需求潜心钻研、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要以机制建设助推高水平研究成果产出。”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龙川建议,一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为开展重大研究构建合作机制;二是建立课题发布机制,引导沿线社科界开展专项联合研究;三是成果转化发布机制,以此促进研究成果在沿线省市的转化应用;四是建立成果评价机制,加大成果评价推荐和宣传推广力度,以此带动和鼓励社科界更加积极有为地开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

(3)建久安之基,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

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表示,应从更高站位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长江生态安全,提升风险防范及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协同治理长效机制,切实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南京林业大学数字林业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孔凡斌认为,要基于地域、要素和主体多层级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一体化生态保护补偿管理主体的协同机制。在多元补偿方式上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赋能作用,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机制和交易规则。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从空间分异和地区协同两个方面阐述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包括因地制宜分工、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合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三大方面。从空间分异视角看,当前长江经济带主体功能分区的管控手段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南京审计大学副校长、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姜海指出,相较于一般区域治理,流域治理需要更有力的顶层设计、更有效的协调机制、更默契的共同行动和更持续的长效机制。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体制机制保障。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总经济师余贵玲认为,长江上游地区现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尚需进一步加强和周边地区的产业空间布局拓展对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层面的各类政策支持,并同步增强地方层面的政策协同联动水平。

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艳从探索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机制角度,提出以系统观、大局观、利益观来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

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曹劲松就如何更大力度发挥长江文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提出建议:一是丰富“点”上表达,将文化赋能场域空间的表达加以延展;二是构建“线”性叙事,把不同城市的长江文化故事串联成叙事的整体;三是通过“面”上宣传展现城市人文风貌、提升人的精神气质;四是营造“数”字生态,以数字技术拓展历史记忆、空间记忆和交互记忆,形成文化新体验。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大运河农业文明分院执行院长路璐认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可以通过保存沿线省市的集体记忆,凝聚起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九江学院副校长李松志为高水平打造长江(江西段)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提出了“城市文化+研学旅游”“名山文化+度假观光”“地域特色文化+节庆旅游”“书院文化+禅休康养”等建议。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

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6d222c9d19c44bf993df2abcba793bcf



上一条:【人民日报-人民号】智库圆桌会 |“大河流域下的城市文明”工作坊在南京召开
下一条:【光明经济】智慧激荡 只为宏伟蓝图变美好现实——来自第三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