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资源权益管理与国土空间治理研讨会圆桌论坛,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空间治理实现资源所有者权益”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他们结合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就如何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资源所有者权益,以及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实现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富有洞见的观点建议,以深化对空间治理及资源所有者权益的认识,为全国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思路和启示。
吕晓指出,空间治理在实践中呈现出极为鲜明的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区因其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所面临的治理需求和挑战也各不相同。当前空间治理实践中,差异化政策制定的缺失问题不容忽视。这种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资源权益价值的充分实现,使得各地难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进而影响治理效果的整体提升。此外,空间治理还需从更加宏观和系统的视角进行审视。当前空间治理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是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方面。部门间的制度壁垒和技术壁垒阻碍了资源权益的顺畅流动与高效配置。因此,打通壁垒,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成为促进资源权益实现、推动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赵微强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更聚焦于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具有明显整治潜力和示范效应的地区。通过整治能够迅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然而,资源环境欠佳地区面临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对周边区域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系统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在资源环境欠佳地区开展整治工作具有同样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应仅局限于资源丰富的地区,而应成为一种普遍性行动,覆盖到所有需要整治的土地之上。在推进资源环境欠佳地区土地整治工作时,需采取更加精准、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措施。包括深入分析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现状,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方案;加强跨部门协作,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提高整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还需注重培育当地群众的环保及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夏方舟认为,国土空间治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供需关系的平衡与调整产生了极为深远且复杂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经济活动的表层,更深刻波及自然资源相关权益的有效实现与合理分配。在积极稳妥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全面剖析国土空间治理与资源所有者权益实现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这一互动关系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进而影响资源所有者从资源利用中获得的直接经济收益及其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土地用途管制等国土空间治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影响资源所有者对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益的行使,促使资源利用方式向更加绿色、高效、公平的方向转变。再者,随着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资源所有者权益的保护机制也逐步健全,为资源所有者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促进了资源权益的清晰界定与有效实现。因此,在推进国土空间治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空间布局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更要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资源所有者权益实现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治理措施既能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又能保障资源所有者合法权益,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
柴铎提出,在理论层面,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资源所有者权益进行统一考量是构建科学、合理且高效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关键所在。这要求制定政策、规划空间时,既要考虑国土空间的功能分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还需深入分析目标与资源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治理措施既能有效维护公共利益,又能充分尊重并保障资源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中,应从资产配置角度出发,避免简单机械地照搬“三区三线”(即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的划分模式。而应结合地方实际,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精细化、差异化的空间布局,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利用。此外,加强政企合作,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是更好配置自然资源资产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发挥政策制定、规划引领、监管服务作用,为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企业则应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自然资源资产的经营与管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价值。通过政企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张衍毓认为,在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的实现不仅关乎资源本身的可持续利用,更是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如何平衡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和实现,成为亟待解决且至关重要的课题。面对这一挑战,必须积极探索实现资源所有者权益的有效路径,包括但不限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资源所有者权益的法律边界和保护机制;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确保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为资源所有者创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开发环境;加强市场监管,防止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维护资源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张衍毓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可或缺的一环。应积极推动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实现资源利用的智慧化、精准化管理。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资源从“消耗型”向“循环型”转变,为资源所有者权益的长期实现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刘馨指出,数据基础薄弱和成果应用不足是当前土地资产核算实践中的两座大山,严重阻碍了土地资产的有效管理和资源权益的充分实现。专题数据作为资产清查不可或缺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专题数据的生产初衷并非直接服务于资产清查或权益管理工作,而是基于其他特定的研究或管理需求。因此,将专题数据集成并应用于资产清查和权益管理时,存在数据格式不匹配、信息内容不全面、时效性不强等系列问题,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迫切需求。面对这一现状,不仅要从数据生产的源头抓起,提升专题数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要加强数据集成和应用的深度研究。这包括探索更加高效的数据清洗、整合和转换技术,以实现专题数据与资产清查、权益管理之间的无缝对接;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换机制,打破数据壁垒,促进数据的流通和共享;以及开发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工具,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还需深入思考如何将土地资产核算的相关成果更好地服务于资源权益工作。这要求我们在成果应用上不断创新,探索多样化的应用模式和场景。例如,将核算成果作为制定资源政策、规划国土空间、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或将核算成果应用于资源权益的确认、保护、交易和监管等环节,为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和管理者提供更加精准、可靠的信息支持,进一步推动土地资产核算实践的发展,为资源权益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张鸿辉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配置、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资产配置工作的紧密结合。即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时,需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分布、类型、数量及其所有者权益,确保规划方案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保障资源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旨在打破传统规划思维,将资源所有者权益纳入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考量,推动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布局。其次,促进与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相关的政策及技术融合。政策是引导资源所有者权益实现的重要保障,技术则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需加强政策制定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方向,同时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政策执行的效率和精准度。这包括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明确资源所有者权益的法律边界和保护机制;加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估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资源所有者权益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水平。最后,利用自然资源权益推动国土空间的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治理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因此,应积极推动自然资源权益与数字化治理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自然资源权益信息平台,实现资源权益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提高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为国土空间治理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张晓蕾强调,权益管理作为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环节,不仅关乎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及管理者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如何在新时期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地方财政需求是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背景下的一大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单纯依靠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探索新的路径和机制,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要求我们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同时发力,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权益管理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在理论体系构建方面,需明确资源权益实现的顶层设计,即确立资源权益管理的基本原则、目标、路径和保障措施,包括明确资源产权的归属、界定资源权益的内容和边界、制定资源权益的保护和补偿机制等。同时,还需深入研究资源权益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为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体系构建方面,需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完善自然资源市场体系,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资源权益的流转和交易,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加强资源权益的监管和保护,防止资源被滥用或破坏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以资源权益为核心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可持续的财政来源。
李政指出,产权问题是资产变现过程中丞需关注的重点。产权的清晰界定不仅直接关系到资产能否顺利、高效地转化为资金,更关乎到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建立确权登记书制度是解决产权边界模糊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建立确权登记书,清晰界定资产的权利边界,继而有效避免产权争议及纠纷的发生。同时,确权登记书还能为资产变现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确保变现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然而,仅依靠确权登记书仍有不足,还需加强宣传,提升公众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媒体进行报道等多种渠道,增强公众产权意识,提升公众参与资产管理、变现的积极性,从而推动资产管理和变现工作的顺利开展。
张正峰总结,加强战略部署、路径探索、创新实践和技术应用的深入交流在资源权益管理和国土空间治理的广阔舞台上尤为重要。不仅要高瞻远瞩,精心规划长远发展的战略蓝图,更要脚踏实地,探寻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面对空间治理中开发与保护双重挑战,必须深思熟虑: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守护好自然生态的宝贵财富。这要求在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中,既要注重效率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与可持续,寻求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微妙平衡。张正峰还指出技术革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空间治理的面貌,需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空间治理中的应用,让科技成为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动力。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实现资源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此外,资源权益管理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平衡各方关系,保护所有者权益,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资源权益管理过程中的公平、公正与透明,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在发展中分享红利,共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