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荷两国移民群体城市住房问题研究
科研成果
专家建议

路璐、李胜疆:一个“公园”里的文化认同与国家形象

发表日期:2023-01-20  作者:  点击:[]

       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流经十余个省区市,拥有数百条支流与近20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是横贯我国西中东的交通大动脉、经济大动脉以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长江孕育着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脉,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在江苏考察长江经济带建设时就强调:“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而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因此,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应清晰定位为对内凝聚文化认同,对外建构国家形象。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关于长江文化的记忆之场,当人们进入到这个场所中就会被一些“记忆符号”唤醒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归属。建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记忆之场,一是要突出文明溯源与历史文脉。以江苏南京段为例,要以长江江苏段的文明溯源工程为基础,呈现南京与长江水乳交融的文化联结。主要包括对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文化、薛城文化,青铜时代的湖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冶城、越城、金陵邑以及长江南岸的固城、北岸的棠邑等文明缘起与发展的展示。历史文化呈现主要包括对王朝更迭、城市变迁与发展等历史重大节点的展示,如东吴定都建业、石头城、东晋衣冠南渡、幕府山之由来、古鸡鸣寺、谢公古墩之由来、左思《吴都赋》、南朝旧事等,再如五代杨吴、南唐金陵城、南宋、明、南明、太平天国的定都等。

       二是要突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展示长江江苏段的沿线文物,大力开展长江江苏段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展示山水人城融合新画卷。如《金陵古今图考》的“历代诸水”、《洪武京城图志》的“京城山川”,典型文化符号如江南贡院、夫子庙、南京云锦、南京金箔锻制工艺、古琴艺术等;又如东吴卫温、诸葛直自南京江口远航、郑和下西洋、宝船遗址公园、以及金陵四十八景中与长江相关者等。特别注重借力长江文化博物馆塑造南京长江文化品牌。

      三是要突出阐释长江文化时代价值,推进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近代沿线重要革命文物、重要革命事件、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等。如中英《南京条约》签于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1958年《天津条约》以后南京开埠通商、金陵机器制造局、江南水师学堂、江南水泥厂、中华民国成立。重点挖掘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主要包括对长江文化中蕴含的革命文化的展示,如南京保卫战、渡江战役等。挖掘长江沿线工商业文化,挖掘张謇等爱国企业家精神,注重长江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

       此外,当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还需要将沿江诗歌、戏曲、文学创作、历史故事、历史典籍、手工技艺、民间文艺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记忆符号进行整合集中,以此形成关于长江历史文化的记忆之场。个体进入到这个记忆之场中,被一个个文化符号唤醒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我”与民族国家被实实在在地联系起来,由此凝聚了文化认同。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以长江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凝结、文化保护与文化表达。长江文化又是基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以及其他支流区域文化之上的交融共生,其造就了相关学者阐述的“以崇德重义、明理重学、厚德载物、向善求美为显在品格;以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开拓进取、超越无限为内在精神;以开放融合、海纳百川、团结和合、和而不同为重要内容”的长江文化。各地文化在长江上得以交流碰撞,并在保留本地气质与彼此的互动生成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中华文明的整体脉络中,长江文化同样有着自身的独特品格,而这种品格又蕴于中华民族的整体气质之中,这便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何以展现国家形象的逻辑支撑。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一方面要具有清晰的结构逻辑,即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在国家文化公园的宏大叙事下,各沿线区域既要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公园的统一建设,又要以此为历史机遇寻找彰显自身特色的具体定位。例如,沿江节点城市要树立自己的城市品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通段的建设就提出要“打造江海文化名城,打造‘1+3’张謇文化特色展示区”,从而推进苏通跨江融合。沿江区域更要积极梳理域内长江历史文化资源,使其能集中展现长江文化不同区段的历史风貌与地方特色,为建构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品牌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所展现的国家形象还要具有能讲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逻辑。进一步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所展现的国家形象至少能够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长江文化体现了“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中国哲学,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历史叙事;其次,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的指导下,长江展现了“一江碧水奔流”的新气象,反映了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最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更是印证了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总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以打造中华文化标识为目标,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魅力。同时还要把握好传统与现代、整体与局部、凝聚与展示三组特征关系,从而既能在长江历史文脉中定位中华民族的集体身份,又能成为展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


(路璐,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胜疆,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156803&layountIndex=14&date=20230120&siteID=2&id=1







上一条:路璐、王何芮 :运河知识丨明代运河上的巡河御史
下一条:段学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评估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