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科研成果
专家建议

畅通要素循环,率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探索

发表日期:2022-04-29  作者:  点击:[]

     

智库专家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言献策

畅通要素循环,率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探索

版次:13 来源:新华日报 2022年04月29日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4月23日,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和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共同主办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江苏现代化走在前列”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方式进行,邀请多位业内专家出席,共同就“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及目标意义、构建路径和所面临的现实挑战等问题展开交流,并对“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把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机遇、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贡献江苏力量等提出建议。

   

以城乡融合形态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必须通过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来实现。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通城乡壁垒,是促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路径。发达经济体城乡转型的经验表明,在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的时候,会出现郊区化、再郊区化和城市更新的形态,此时人口、产业和经济活动在城乡之间将实现更均衡配置,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更加均等化,空间在城乡之间更加融合等,社会发展进入到城乡融合阶段。

当前,江苏等发达地区已经处于城乡融合阶段,要破除单向城市化思维,在城乡融合新形态下思考城乡发展和要素配置。研究显示,在快速城市化阶段,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建成区,投资、产业以及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城区。但在城乡融合阶段,建设的核心区域则是在城市跟乡村相融合的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和城乡特征有别,城乡融合的形态并不一样,在都市圈,从城到村是一个连续体,城乡融合的形态取决于都市圈空间格局下的分工体系;在首位度高的大城市,城乡融合的趋势是郊区化,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等会从大城市向县城迁移;传统县域会成为大量农民、迁移人口回乡的聚集地,成为人口迁移和聚集的重要空间。应当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城乡融合形态,采取不同的统一市场建设和要素配置方式。

在都市圈,应推进都市圈尺度下的城乡融合,土地、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置等需要打破现在的行政边界,促进都市圈形态下从城到村的城乡连续体形成,促进要素市场在都市圈范围的充分流动与配置。在大城市,要适应郊区化趋势,把县城和乡镇纳入规划体系,促进从城市中心区到县城和乡镇的城乡融合格局形成,重新布局产业、人口、教育、医疗资源和住房,不能把所有的土地指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放在大城市。在传统县城的城乡融合,重点空间应在县城和县城的延伸区域。县城的规模应适度扩大,使得延伸区域成为农民从乡村到城市的过渡区域,也是产业和公共服务的布局区域。可重点规划几个乡镇作为连接乡村到县城的节点,逐步带动所有乡村“活化”。

城乡融合的政策核心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但实现路径要在新的空间形态下,通过土地、金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重新构建城乡格局,促进城乡更加平等发展,不再简单地把农业人口移到城市,也不再简单地征收农村土地变为城市用地。在未来的城乡融合区域,城、乡的市场是平等的,国有和集体土地也可以并存,土地的增值收益在城乡都可以使用,这样就能慢慢地把城乡二元格局打破。

以城乡融合形态推进统一市场建设,有助于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在新的空间形态下培育并扩大内需。在城乡融合形态下,随着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公共服务投入、产业、住房和教育的重新布局,打通城与乡,将会带来大量的机会,带来市场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增加,推动城乡融合区域的产业复兴,也能促进乡村经济活动的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带来乡村产业革命,实现乡村振兴。


长三角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任新建 (华略智库创始人、主任)

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中央从应对百年大变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着眼于打通国内大循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市场建设并不矛盾。中央文件明确提出,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总结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形成有利于要素资源有序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市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要体现三个定位:一是统一市场制度规则的试验田,二是一体化市场的区域典范,三是内外市场高效联通的战略节点。具体建议从十个方面推进:

一是加快建立统一的制度规则机制。要按照中央要求,立破并举,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从制度规则上走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前列。

二是继续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全面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打造以上海为中心、覆盖长江三角洲的“半日交通圈”,形成交通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长三角样板”。建设高速泛在信息网络,打造“数字长三角”。

三是促进要素顺畅自由流动。建设现代流通网络,着力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是推进产业跨区域协同布局。从规划层面推进产业协同,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布局、互补布局,特色差异化发展。

五是深化跨区域合作。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开展养老、医疗等异地服务结算,推进教育、医疗跨区域合作、优质教育资源、医疗机构跨区域布局等。推进旅游方面的跨区域合作,打造长三角旅游精品线路。

六是推进重大平台共建共享。用好进博会等国家级平台,为长三角各城市贸易、产业赋能;联动自贸试验区等制度创新平台,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机制;共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形成更多跨区域共治共享的创新经验。

七是建设区域性统一市场。加快建设长三角产权市场、技术交易市场、数据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持续降低长三角市场交易的制度成本,实现各类要素资源在长三角区域内高效优化配置。

八是着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及时清理废除妨碍长三角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地方法规、政策文件,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对新出台的政策严格开展公平竞争审查。

九是要加强一体化市场监管。推进长三角执法联动,创新联合监管模式,建立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鼓励跨行政区域联合发布统一监管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

十是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积极推进长三角“飞地经济”发展,鼓励跨区域开展园区合作、产业合作、技术合作,建设一批跨行政区的“飞地园区”、离岸创新中心、人才中心,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贡献江苏力量

孙志高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省份,肩负着“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重大历史使命,需要深入理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要义,积极探索、担当作为,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贡献力量。

此次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可总体概括为三个核心要点。一是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不断夯实市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制度规则框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还存在着制度规则不统一、制度供给与需求不适应等突出问题。《意见》从基础制度、交易机制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强化了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要求,为形成高水平市场化法治化制度规则体系提供意见引导。二是实现要素、设施和产品服务效能最大化,提升市场能级。加快市场能级提升是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由大到强的重要内容,表现为市场设施高效联通,要素资源和商品服务高度市场化配置。促进市场设施高效联通的重点是建立统一高效物流网络,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要素资源和商品服务高度市场化配置的重点是打破区域封锁和市场分割,促进产品和服务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三是营造公平有序开放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意见》着重从监管执行一致性强化、监管能力提升两方面有效推进制度规则落实。要求依法依规保障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权利;在动态监管服务中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则,促进形成稳定向好市场预期。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江苏肩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需要加快落地落实各项重点任务,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一是强化市场统一基础制度制定与执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细化完善省内产权保护配套法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跨区域管辖制度。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实施隐性壁垒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加强监管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深化信用体系建设,率先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信用中国”网站实施一体化对接,提高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服务效率。二是推进高标准市场设施建设。加速构建现代流通网络,按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要求,优化布局全程物流、供应链物流、专业物流,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依托长三角产权共同市场和“E交易”平台,推动产权交易市场联通。总结推广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改革成果,推进各类信息认证平台接口统一,实现信息互通共享。三是打造统一高效的多要素市场体系。全力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土地,大胆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统一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资源,提升居住证含金量。聚焦“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加快培育统一技术和数据市场,互联互通更多地区技术交易市场,开放共享政府数据和企业公共数据。四是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协作。统一长三角地区市场准入准营制度,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完善区域机场协作机制,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探索建设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构建形成区域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建立统一的监管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推进全域智慧监管和高效联动执法。


率先实现长三角交通物流体系高标准联通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中长期工程、改革工程。其中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特别是交通物流体系的高标准联通,相对来说实施的障碍要少一些,效果的体现可以更快一些。特别在长三角地区,既有基础条件,更有内在紧迫性和动能。2019年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就已经部署,“畅通长三角市场网络”“统筹规划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布局”。此次上海应对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在实现“动态清零”和加快复工复产努力过程中,更凸显出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实现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客观地看,这些年来长三角地区在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应急物流体系存在薄弱环节。物流大仓分散式分布还不够。在面对重大灾害或应急事件时,交通物流容易发生中断和严重阻塞,进而引发诸如生活物资供应跟不上、工业零部件和原材料“进不去出不来”等次生危机。二是交通物流集疏运体系存在铁路货运短板。以上海为例,货物进出主要靠高速公路和集卡,铁路集疏运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作用发挥不够。这与武汉、成渝等各地高度重视新欧亚铁路大通道建设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三是交通物流信息交互不足,智能化管理亟待提升。长三角地区交通物流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至今仍未全面展开。四是物流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相当数量的物流一线人员还属于非正规就业,而在发达国家这类人员都可以算入中产阶层。

针对上述四个短板,在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部署中,长三角地区可从交通物流体系的高标准联通入手。一要重新审视与积极谋划高标准交通物流体系建设。以强联接、促畅通,建设统一流通体系为导向,科学规划和建设由物流中心枢纽、分级枢纽和关键节点组成的完整体系,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强化联接,在畅通主动脉的同时,还要畅通毛细血管。把各个城市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充分考虑进去,纳入“一体化”大盘中。二要加快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已经部署的综合枢纽项目、货运轨道交通项目。结合稳增长需要,再启动一批新项目,加快虹桥枢纽、浦东洋山港、苏州太仓港、南通港、乍浦港等铁路集疏运体系建设,丰富物流通道,促进江海陆空铁紧密衔接、多式联运。三要研究制定和加快实施长三角交通物流数据与智能化管理公共平台建设行动方案。对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先在交通物流领域重点突破,按照“标准统一、规则一致、平台链接、数据共享”框架,探索构建跨省市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交易”,全面实现跨行政区互认。四是加快推进物流企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促进线上平台企业与线下物流企业、供应链企业与物流企业的深度融合,推进物流企业整合,培育壮大物流龙头企业,发挥其行业引领作用。加快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化、绿色化。五是组建长三角三省一市物流行业大联盟与各个专业性联盟,发挥行业组织在交通物流高标准联通中的积极作用。


突出城市群、都市圈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功能引领

李程骅 (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群众》杂志副总编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鼓励优先推进区域协作,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总结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这表明,东部先发地区的城市群、都市圈应主动作为,率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机制与制度保障。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格局看,一方面,如何应对东中西和南北发展的区域差异性问题,依然是从根本上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就是要把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作为一种资源,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重点突出市场的规则导向;同时运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破除有形与无形壁垒,朝着预期的目标迈进。

区域协调发展中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最根本的落脚点是市场的一体化,包括商品、要素、监管水平以及各行业的市场一体化等。建立统一大市场,需要在区域间、区域内同步推行一体化的政策机制,重点突出市场的功能性引领。

以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其空间演进路径,应是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与城市群由内向外直至全国的多向联动。在这个进程中,基础设施“硬件”一体化程度将大幅提高,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被加快消除,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提高,统一市场建设的步伐加快。同时,统一大市场规则与制度的建立,又为区域协调发展中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提供了系统的“软要素”支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整体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以城市群、都市圈为空间单元率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中国特色城市群、都市圈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建设现代化国家,在城市群、都市圈的空间单元中率先推进市场一体化,其有利条件是: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较高;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正加快消除;不同层级的行政与市场主体已逐步建立起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但是,对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要求,目前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设即使有了国家层面的指导和设计,在市场一体化建设方面,也还需要围绕营商环境的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做出更具体的行动落实。包括:

建立起内部行政单元均能接受的利益协调机制。“多规合一”地解决市场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着力提升政策的协同效率。根据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综合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功能定位。

建立基于市场机制资源要素流动机制与配置方式。提高区域内的全要素生产率,比如面向市场主体,建设统一的要素交易平台,建立互认的市场主体监管标准,应对危机的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共同举措等,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发展合力。


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助力现代化走在前列

(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市场经济实践、丰富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法规,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对江苏而言,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就是要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用足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放大放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综合效应,为坚决扛起“三大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强支撑。说到底,就是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助力现代化走在前列,在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向超强规模市场优势转变中,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战略目标。

“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嘱托、信任和期待。意味着江苏在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都要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并不断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力量和智慧。而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汇聚更大更强更持久的市场动能,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澎湃力量,不断创造江苏现代化走在前列新奇迹。

总体来看,江苏现代化建设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起步早于全国。2012年就开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2018年又推动南京市江宁区、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市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市江阴市、常州市溧阳市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二是起点高于全球。欧洲在全球较早实现现代化的标志是工业化的现代化,后来美国超越欧洲现代化的标志是信息化的现代化。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是超越欧美工业化信息化,建设数字化的现代化。三是使命引领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创造全球现代化建设新奇迹。江苏省委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嘱托,迅速作出了“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决策部署,苏州市、无锡市明确提出“走在现代化建设最前列”,南京市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这都决定了江苏推动现代化走在前列极富探索性、开创性和时代性,也表明江苏推动现代化走在前列的重要目标、思路举措和实践探索,必将在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紧密联系、优势互补和同频共振的。一方面,现代化建设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断提出新目标新需求,另一方面,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环境和强大动力。

从江苏现代化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至少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建设更具韧性的市场,能够降低现代化建设外部冲击强度、经受住市场“狂风骤雨”打击。二是建设更有活力的市场,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孕育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三是建设更有竞争力的市场,能够形成和保持现代化竞争优势,抢占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

从我国统一大市场发展的情况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日益凸显,为江苏现代化走在前列创造了有利条件。表现在:一是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优势;二是超大规模现代产业优势;三是超大规模青壮年人口优势;四是超大规模金融资本优势;五是超大规模配置全球资源的优势;六是超大规模城市群都市圈优势。这些现实优势是江苏现代化走在前列的重要依托和坚强保证。

从如何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增强江苏现代化走在前列新动能的路径看,关键是突出四个方面。一是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向深度释放国内需求要动能;二是着力推动高强度科技创新,向强化数字赋能要动能;三是增强前沿关键领域发展能力,向新基建新经济要动能;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能。


原文链接: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fcc67442fef4457e835943bc76169f08/0/TbChT3kf9pK8OdHg/1







上一条:郭贯成:夯实基础,做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工作
下一条:刘西忠:协同联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