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商务印书馆主办,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自然资源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暨《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新书首发式在商务印书馆圆满举行。四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自然资源管理学理论创新。

《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新书首发式
本次会议隆重,出席会议的重要嘉宾包括:陈郭华(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毛良祥(自然资源部综合司副司长),杜志雄(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研究员),封志明(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研究员),顾青(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王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春春(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洪银兴(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薛澜(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一级教授),杨开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振明(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林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钱文荣(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贤金(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张安录(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欧名豪(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等相关单位领导和全国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本书主要作者曲福田(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严金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王亚华(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冯淑怡(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谭荣(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等。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
会议开幕式由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主持。郑勇强调,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的出版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管理课题的积极响应。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杜志雄研究员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研究员杜志雄在致辞中指出,《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系统揭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实践中的自然资源配置规律和治理逻辑,是生态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标志性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重要理论创新。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陈郭华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陈郭华在致辞中强调,构建自然资源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战略导向服务国家安全、扎根中国大地彰显实践特色、促进学科融合激发协同创新。他呼吁学术研究与国家需要、人民期盼紧密结合,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自然资源部综合司副司长毛良祥
自然资源部综合司副司长毛良祥表示,《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自然资源管理理论体系,为提升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系统方法指引,也为自然资源系统“十五五”规划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磊
新书首发式环节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磊主持。王磊在主持中表示,《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基于中国生态文明成功实践,创新了自然资源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与科学范式,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是公共管理学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研究员指出,《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以“良治逻辑”为核心,系统构建了权籍、市场、规制、治理“四大支柱”和法治、技术“两大基石”,及时回应了新时期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彰显了助力全球自然资源治理的中国实践。王春春期待该书为相关领域提供智力支持,呼吁各方共同推动自然资源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强调,《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是一部立足学科高度、具备专业深度的力作,系统总结了中国自然资源管理从要素管理迈向空间治理的实践升华。本书彰显中国特色,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商务印书馆将继续推动学术出版,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国家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教授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教授
新书内容介绍环节,本书作者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教授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教授共同介绍了《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的主要内容。严金明教授介绍了《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的编著背景与团队协作过程,指出本书以多学科交叉为茎、中国实践为根、自主知识体系为魂,聚焦共性逻辑与一般规律提炼,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石。谭荣教授展示了《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的“良治逻辑”与分析框架,阐述了从功能认知、价值目标到管理方式的三维范式,提出了自然资源管理的十大原则,并展望了古今贯通、中西融合的未来研究方向。

《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新书揭幕仪式
在全体与会嘉宾的见证下,杜志雄理事长、封志明理事长、王春春书记及本书作者曲福田教授共同为新书揭幕。

王亚华教授向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黄贤金教授赠书

王亚华教授向《自然资源学报》副编审何春娥赠书
作者代表王亚华教授向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黄贤金教授、《自然资源学报》副编审何春娥赠书。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封志明研究员
会议的研讨环节聚焦“自然资源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封志明研究员主持,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封志明在主持中指出,《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通过研究范式创新和“良治逻辑”提炼,构建了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是自然资源管理学的奠基之作与启航之作,呼吁全国学术同仁共同努力,在本土化概念构建、理论范式创新等方面深化探索。

“自然资源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就《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的学术特点与学科贡献,自然资源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对自然资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结合点等议题,分享了精彩观点,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洪银兴(线上参会)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洪银兴线上发言,他认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出版恰逢其时。本书系统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经验,广泛吸收国际前沿理论与交叉研究成果,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本书主要包括以下特色:一是提出以“功能认知—价值目标—管理方式”为核心的研究范式,强调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目标,推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利益公平分配与生态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二是本书理论创新对政府的有为和市场的有效做了全面深刻的研究,并且有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三是所研究的自然资源管理包含了促进绿色创新的思想,体现了创新的重要性;四是成果不仅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坚实理论支撑,也为全球自然资源治理提供了富有借鉴意义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文科资深教授薛澜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文科资深教授薛澜认为,《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是公共政策+行政管理为理论基础,土地资源管理、城乡公共治理等多个学科为应用领域,该著作清晰地阐述了土地资源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价值十分重大。二是目前公共管理,正在探索自主知识体系,目前第一阶段已经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接下来将深入探讨土地资源管理,而这本书做出了典范,恰逢其时。本书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全球AI治理方面,提供极大参考价值。AI涉及到开源与闭源的问题,核心在于如何有效处理创新领域的事务。从企业竞争的角度来看,这关乎企业竞争力的抉择;而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则是大力推广普惠价值的体现。至于创新生态的构建,可以借鉴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本著作的跨学科研究范式,这本书在此方面极具参考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生态文明研究所杨开忠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生态文明研究所杨开忠研究员指出,总书记在2016年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强调要构建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立足于新时代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伟大实践变革,以善治为核心逻辑,从价值目标、本体论、方法论三个维度构建了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第一,在生态文明范式下,本书呼应了自然资源管理中的治理理念、治理模式、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重大变革方向。第二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的生态文明是一个绿色化、智能化、内性化的高度融合的文明形态,会对自然资源管理产生重大挑战。本书回应这种挑战,系统研究自然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善治过程。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陈振明教授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陈振明教授认为,国家治理涵盖人、财、物等多个方面,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范畴来看,自然资源管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领域,也意味对其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极为关键、意义重大。该著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堪称一部重量级的学术著作;它融合了多学科、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跨学科综合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并定位自然资源管理。立足公共政策学科及其“善治目标”,本书提出了“良治逻辑”这一判断,对于构建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大价值。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林坚教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林坚教授表示,《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立足中国国情与实践,突破西方理论框架,以“良治逻辑”为统领,提出功能认知、价值目标与管理方式协同的理论体系,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作为一部理论创新与实践导向并重的里程碑式力作,全书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需求,围绕“自主性、体系化、接地气”三个方面,摆脱“以西释中”的路径依赖,真正构建起立足本土、面向未来的自然资源管理知识体系,不仅推动了学科范式重构,也为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钱文荣教授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钱文荣教授指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面临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公平、国家安全等多重目标的协同困境,以及政策执行“一刀切”、权责失衡、技术手段滞后等实践挑战。曲福田教授及其团队的新著为我国解决这些复杂矛盾提供了系统性方案,主要包括以包容的多元治理破解政策“一刀切”困境、以“权籍清晰”与“法治基石”破解权责配置失衡、以技术赋能破解手段滞后、以“治理协同”破解协同难题等。该著作还通过理论框架创新、本土实践融合、国际前沿对话、范式升级,为构建中国自主的自然资源管理知识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黄贤金教授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黄贤金教授认为,《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基于中国实践场景和经验,探索性地构建了中国特色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推动了自然资源管理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变革。全书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从“公共性、服务性、效率性、责任性与法治性”五个维度,深入阐释了自然资源管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构建了以法治体系与技术治理为基石,以权籍制度、市场机制、政府管制与多元治理为支柱的学科创新体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资源高效治理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安录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安录教授指出,《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构建了契合时代需求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然资源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出的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管理自主理论体系,揭示了自然资源管理学的理论逻辑。全书从客体、主体、主客体关系出发,基于“本体、价值、方法”三维空间维度,构建了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逻辑分析框架,具有理论超前性。未来可依托中华著作外译项目,将该著作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让世界读懂中国改革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故事,传播中国自然资源管理经验。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欧名豪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欧名豪教授认为,《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构建了以明晰的权籍制度、发达的市场机制、有效的政府规制和包容的多元治理为“四大支柱”;以日益完善的法治体系和科学的技术治理为“两大基石”的自然资源管理理论体系,既具有很好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又充分体现了中国自主的自然资源管理知识体系的时代特征。在自然资源管理诸内容中,自然资源的使用管制是核心与关键,立足“始于公共 止于公共”的价值目标,展开自然资源使用管制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研究十分必要。经过三十年的实践探索,可以说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自然资源使用管制体系,本著作的出版恰逢其时。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曲福田教授
会议最后,南京农业大学曲福田教授代表《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作者致答谢词,对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等相关司局领导的出席与指导,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商务印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付出与支持,各位专家的评论与建议表示衷心感谢。曲福田指出,自然资源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艰苦探索过程,要深刻把握自然资源管理实践历史性变革、中国自然资源管理的独特性以及AI时代的自然资源管理学知识体系的适应性。他期待各主管部门、相应学会与分支机构以及更多专家继续关心和重视自然资源管理学科建设,推动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建立科学完善的自然资源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共同努力。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秘书长王宾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丰雷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陈志刚教授,中国矿业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李效顺教授,南京审计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海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荣宇研究员,商务印书馆科技室顾江副主任、《中国土地科学》执行主编王庆日研究员、《自然资源学报》何春娥副编审,以及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贤磊教授、王博副教授、杜焱强副教授、梁鑫源副教授等。

《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书影(商务印书馆2025年出版)
《自然资源管理学通论》为建立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管理学理论体系的通论之作,入选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旨在系统探索自然资源管理的价值目标、理论模式和主要方法,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可持续治理提供共性逻辑与一般规律。本书特点:一是科学提出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命题,系统凝练自然资源的管理过程及其理论基础;二是基于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与国际相关理论借鉴,构建自然资源“良治逻辑”的理论体系;三是面向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系统提出自然资源制度体系和管理方法(工具)的创新路径;四是基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范式,在管理学准则下构建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管理的自主知识体系。本书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需求,探索建立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管理学理论体系,并为现代化进程中自然资源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