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11月29日)从南京农业大学了解到,由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二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日前在宁举行。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发表致辞,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主持。
论坛上,百余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和智库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学校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修复、绿色养殖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依托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在资源环境政策、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领域,产出了一批重要的决策咨询报告和理论创新成果,为中央和地方的战略决策、政策决策和立法决策做出了积极贡献。期待社科理论界紧密携手,协同发展,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城市群建设、现代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带来更多的思想火花和清晰的行动路径,谱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洪银兴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和拓展”作报告。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要走创新发展之路,必须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式现代化要走协调发展之路,要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同步发展,必须坚持补齐短板;中国式现代化要走绿色发展之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新的财富观;内循环为主并不等于抵制开放、不要开放,中国式现代化要走开放发展之路,要由政策性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同时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统筹开放和安全;中国式现代化要走共享发展之路,要努力在共享发展中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以“中国式现代化提速长江大保护实施效率”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长江大保护行动全面开展后成效卓著,但同时也面临挑战,包括流域时空保护目标精准性有待提升、规划和管控系统性有待提升、策略和措施协同性有待加强、科技支撑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相应地,要制定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区域统筹、时空统筹目标,加强流域统筹、多维一体治水及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精准施策、联防联控,提高政策、重大工程协同性,强化科技保障能力建设,明确科技发展规划。面对未来,要全面提速国家长江大保护实施效率,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清洁美丽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统筹格局、富饶永续的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
东南大学教授徐康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发表研究观点。他认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关键支撑必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长江经济带实体经济发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突出,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比较完善,中心城市地位独特,城市群效应显著,科教资源丰富,创新驱动发展具有优势,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东数西算”潜力巨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打造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高地,关键是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融合集群发展,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机遇,真正建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高水平开放中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新华日报原副总编辑金伟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长江经济带文化创新”,回溯了长三角千年时空中的城市迁移史及其深厚的人文基因与文脉传承。他认为,长江经济带特别是长三角城市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肩负起路径探索、经济引领和文化创新等多重使命。长三角引领型经济和世界级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文化引领力支撑。在文化创新上应围绕“四脉”推动“四个转变”:即依托通江达海的千年城脉,传承开放进取、走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从追赶型文化向引领型文化转变;依托丰沛畅达的水脉,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从工业文明形态向生态文明形态转变;依托海纳百川的睿智人脉,形塑多元求新开拓的人文生态,从传承型文化向创新型文化转变;依托富集开放的科技创新智脉,创新人工智能、数据经济、智能物联网等新平台,从实物文化向虚拟文化转变。
会上发布了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联合课题组共同完成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评估研究报告》。
报告内容包含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效评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问题诊断、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四部分。评估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其中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等指数得到快速提升。城市群正成为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动力” 。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尧 通讯员/刘勇 许天颖 编辑/赵川)
原文链接:http://www.ourjiangsu.com/a/20221129/16697113257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