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科研成果
专家建议

周冯琦:科学理解绿色生产力

发表日期:2024-09-10  作者:  点击:[]

编者按

       8月23-25日,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承办,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4年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会议围绕“生态经济学研究中的思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碳排放双控转型新机制”“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内涵”“构建大生态经济学体系”“绿色生产力”等12个专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期编发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的《科学理解绿色生产力》。


科学理解绿色生产力

周冯琦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科学理解绿色生产力是培育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基础,是从根源上解决高质量发展绿色动能的底层逻辑。但是什么是绿色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如何发展绿色生产力?当前学界仍然缺少系统性和学理性的讨论与阐释,存在着两种极端。其一,把“新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作为一个形容词,套用到几乎所有的领域。其二,将绿色生产力等同一个或是几个特定产业,再者就是简单地认为绿色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等认识局限。

       从国际视角来看,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环境署(UNEP)、亚太经社会(UNESCAP)、世界银行(WorldBank)等国际组织,对“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概念已有充分讨论,但鲜有研究对绿色生产力进行系统阐述。国内研究试图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理解绿色生产力。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认为,绿色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的概念化和具象化,具体指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理念的生产发展能力,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自然财富的能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融合形成的一种新生产力,强调人类生产活动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生态自然过程与经济生产过程具有统一性。第二,宏观经济学视角。研究认为,绿色生产力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将自然生态环境等生产要素纳入增长模型,将生态系统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特征是经济生产兼顾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绿色化的劳动资料、绿色化的劳动对象、具有绿色意识的劳动者,绿色技术进步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基础。第三,产业经济学视角。绿色生产力是绿色科技革命和绿色制度探索各自开展又相互促进,形成绿色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体现为绿色生产力对传统产业本身的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级改造,以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业态加速孵化、催生及演变,甚至是形成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绿色产业集群等绿智融合的现代化产业组织形态。第四,制度经济学视角。绿色生产力要求建立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确保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有序生产,避免经济社会大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构筑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桥梁纽带。

       当前,学界对“绿色生产力”的认识至少还存在以下误区。误区一,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与传统观点相反,生态经济学理论将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认为经济增长不应超越自然承载力,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认同自然承载力的硬约束。误区二,绿色技术决定论。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生产力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利用科技创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是无限的。误区三,对生态资源、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差异化特征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环保属性、技术含量和可再生性等特征方面。从生态经济学视角总结来看,首先,绿色生产力是厚植于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中,具有广泛渗透性和融合性的生产力质态。其次,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绿色科技革命突破,但不是唯一的驱动力。再次,绿色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生产要素概念边界,形成以生态资源、信息、数据等先进新型要素为主导的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新格局。最后,发展绿色生产力要将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内化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经济产出,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新型发展模式。

       当然,绿色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联系。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是深刻反映绿色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理论联系的重大理论论断。同时,绿色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之间还具有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产业载体的重叠性、生产力质态的交互性等多重关联特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222peSs7Knz45YKLJub5w





上一条:王胜: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若干思考
下一条:赵敏娟:农业生态产品富民的作用机理、实施困境与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