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荷两国移民群体城市住房问题研究
科研成果
专家建议

《中国自然资源报》:推进耕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农业强国建设与耕地资源保护研讨会综述

发表日期:2023-08-31  作者: 本报记者 赵婧 通讯员 周睿 点击:[]

       822日,农业强国建设与耕地资源保护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农业强国建设与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分析耕地保护面临的难题和挑战,系统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目标与举措,探究推进耕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路径,为国家耕地保护立法等贡献专家智慧和智库力量。


高度重视耕地保护  推动耕地固碳减排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叠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耕地的高质量保护、牢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法稳认为,政策层面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理论层面学术界达成耕地资源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普遍共识,实践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意识,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后,耕地碳排放与碳汇治理日渐受到广泛关注。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黄贤金研究发现,耕地调入和转出总体上均呈碳减排效应,且耕地调入碳减排效应远高于耕地转出,同时土地整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固碳能力。推动耕地系统固碳减排具有巨大价值潜力,在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的同时,可以通过耕地碳汇交易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式现代化对我国耕地保护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南京审计大学副校长、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姜海认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通过耕地保护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保障农民耕地收益、维护机会公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丰富居民餐桌的同时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重视农业绿色发展、强化耕地地力保护与生态修复;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稳定粮食供给、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在耕地保护中,需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于法稳认为,必须坚持党对耕地保护的领导,细化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责任清单;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评价体系,实施绩效考核;建立领导干部任期耕地保护责任制,形成溯源追责机制。姜海提出,要强化党委政府职责,深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建设,加强地方党政领导耕地保护责任审计。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教授黄溶冰认为,耕地保护责任审计的目标是切实保护耕地,揭示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尤其是发现人为因素造成的耕地数量严重减少、质量退化、土地沙化、土壤污染等问题,夯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他进一步指出,耕地保护审计应当从耕地资源存量状态出发,依据“状态预警—响应对策—压力削减—状态改善”的有机联系,系统考察领导干部耕地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


立足实际彰显特色  完善耕地保护机制

       纵观全球主要人口大国的耕地保护与治理实践,中国在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实现了耕地数量的相对稳定、粮食总产量的持续增长,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与会专家提出,耕地保护制度创新要始终立足中国实际、彰显中国特色。

       世界上的主要人口经济大国都十分重视耕地保护,但各国耕地保护制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姜海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耕地保护往往以资本和土地所有者经济利益为中心,同时日益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耕地保护尤其注重市场机制运用,经济补偿、主体参与等保护机制相对成熟。我国耕地保护将国家安全摆在优先位置,以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为中心,各级党委政府起着关键作用。耕地保护制度创新首先要基于中国实际,同时吸收发达国家有益经验,提高治理效率。

       落实耕地保护法律责任,要强化耕地违法行为惩处,织密耕地保护“底线网”。于法稳提出,从法律层面采取强制措施,对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批,要求施工主体采取耕作层剥离措施,为补充的耕地提供优质土壤。姜海提出,要强化法治支撑,明确非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耕作层、污染耕地及损害耕地生态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近年来,我国多地对耕地进行小田并大田改造,推进耕地规模化经营。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淑怡通过宏观数据和微观调查发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促进农民增收、减少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施用,对耕地保护产生积极影响,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耕地保护要发挥政府作用,同时要充分调动耕地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有利于激发耕地保护内生动力、确保耕地保护成效。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美球认为,构建农民利益保障机制,需要从广义上全面系统认识农民利益的内涵,除经济效益外,还应重视农民从事耕地经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经济手段激励  强化科技手段运用

       我国耕地总量已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但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与会专家提出,破解当前耕地保护困境,需要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措施,多手段、多主体、全方位保障耕地保护取得实效。

       黑土地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中国粮食安全“压舱石”,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地耕地质量评价技术与平台”首席专家汪景宽介绍,黑土地的优质生产能力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是我国“粮食稳压器”。但随着肥力降低、耕作层变薄、有机质下降、结构退化等问题出现,黑土地质量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汪景宽呼吁,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支撑黑土地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必须优化黑土地区耕地质量提升技术与策略。汪景宽深耕东北黑土地质量提升工程,提出建立“有机质提升+耕层增厚”的耕地质量提升核心技术体系,创建高等地保育、中等地提升、低等地改良、覆膜土壤肥力恢复的技术模式,构建“科教+培训+指导、农户+农场+合作社、定位+配方+展示”的技术推广模式。

       耕地保护要切实加强经济手段激励作用,发挥有效市场作用激发耕地保护主体内生动能。陈美球强调,耕地是准公共物品,保护耕地就要聚焦耕地经营主体,保障并维护农民利益;要对耕地保护进行社会化扶持,尤其是加大政府投入,间接减少农民耕地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黄贤金提出,应加快建立完善耕地利用碳汇价值实现机制,构建耕地碳汇科学核算及认可机制,强化基金引导,逐步建立基于社会责任、企业责任和统一市场的交易体系,在耕地保护中更好地发挥耕地碳汇作用。

       强化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也能为耕地保护赋能增效。于法稳提出,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遥感监测技术摸清耕地资源家底,建立完善有效的土壤污染状况监测网络及全国土壤信息化管理平台。姜海提出,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建立耕地保护全方位“观测—展现—监管”体系的同时,加快耕地质量建设与生态修复技术攻关,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如何主动适应和响应新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发展完善符合中国实际的耕地保护举措,推进耕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提升耕地保护效率,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的耕地资源基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命题。在总结发言环节,江苏省社科联主席、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曲福田表示,耕地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从国家战略、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治理体系等方面系统解析耕地保护问题。未来耕地保护的研究,应聚焦如何在耕地保护中既保护国家安全又维护农民权益,如何促进耕地质量、生态提升,如何完善耕地保护的制度、政策、法律体系,如何推进耕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研讨会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会研讨。






上一条:姜海、王鹤鸣:以中国特色流域治理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马贤磊、阳华、杜焱强:福建顺昌“一元碳汇”项目何以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