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科研成果
专家建议

姜海:挖掘耕地潜力 保护和质量提升并重

发表日期:2023-08-03  作者:  点击:[]

——访南京审计大学副校长、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姜海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继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专门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后,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中央为什么要将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研究部署?如何推进相关工作?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南京审计大学副校长、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姜海。




守住耕地这个粮食生产命根子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为什么要将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研究部署?

       姜海:耕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脉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耕地保护是大国治理需要优先考虑的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用地需求急剧增长,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成为我国基本国策,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以控制耕地流失、强化耕地补充为核心的管理政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但是耕地保护红线的基础仍不够稳固,隐藏在粮食多年增产与口粮高度自给现实下,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反弹导致耕地数量滑坡的风险不容忽视,耕地分布重心北移、农田水利欠账多带来的耕地质量与生态问题亟须重视。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叠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的压力更大。

       根据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盐碱地是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是自然资源管理的一个专业术语。公众和媒体讨论的盐碱地,往往泛指由盐碱土覆盖或组成的土地,包括由盐碱地开垦改造形成的耕地、草地、林地等。尽管对盐碱地的理解有差异,但是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对耕地保护的意义显而易见。

       一方面,盐碱地开垦改造是长期以来我国耕地数量补充的重要来源。在经济驱动、科技进步和政策推动下,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对于我国稳定耕地面积作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盐碱地改造利用对于耕地质量产能建设也很重要。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全球20%-50%的灌溉土壤盐度过高,逾15亿人口因土壤退化而面临粮食生产的重大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淡水资源不足和田间管理不当等因素加剧了土壤盐渍化对耕地的威胁。在盐碱化趋势加剧的地区,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对于守牢耕地红线、保障粮食供给意义重大。中央把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上升到国家粮食安全高度,审议通过《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将对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把握好耕地保护的重大要求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

       姜海:从治理的视角来看,耕地保护具有主体多元、目标多维、手段多样、主动作为、地区差异以及动态调整等特征,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复杂社会工程,必须在制度、管理和投入上采取过硬实招。

       当前,面对更加复杂艰巨的耕地保护任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是核心前提与底线要求,必须严格执法、严防死守。同时,面向农业强国建设,要把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将更多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实现耕地数量稳定、质量提升、永续利用。

       针对管理中发现的漏洞短板,应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等制度,将农业空间内部对耕地的占用也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坚持“以补定占”,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和长效管护监管,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审计,通过“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

       要面向耕地保护全过程,在继续用好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行政审批、监管考核等有力工具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运用法律、经济、协商、科技等手段,实现耕地占有、利用、保护、修复过程全方位的利益协调和规范协同。特别要加快完善经济激励机制,提高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处理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中央提出“要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加强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探索有效发展模式,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这无疑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我国耕地保护的思路与手段。


推进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综合利用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提出“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请问应该怎样推进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综合利用?

       姜海: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推进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综合利用,需要克服信息关、技术关和投入关。

       一是切实摸清底数,夯实盐碱地科学分类有序治理的信息支撑。结合国土调查、土壤普查和水资源调查等成果,进一步摸清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盐碱地和受盐渍化影响的耕地及其他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土壤质地、生态条件、盐渍化程度等情况,同步调查水资源匹配、土地权属、经营状况等,开发综合性数据库,更好服务规划编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管护监管等。

       二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盐碱地形成机制、改造潜力及成本风险等,因地制宜科学确定综合改造利用目标与技术模式。应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鼓励支持盐碱地改良、节水灌溉、生态保护修复等技术探索和实践,及时总结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发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优势,“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进行地、种、法一体化改良,破解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关键技术瓶颈。

       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通过土地、金融、碳汇等政策创新,鼓励引导企业、农村集体、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主体参与,多渠道拓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全社会投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vVwv8xBHatvY-g-ttJE3w


上一条:马贤磊、阳华、杜焱强:福建顺昌“一元碳汇”项目何以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条:路璐:多维提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