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科研成果
专家建议

黄贤金:碳中和目标下的国土空间治理

发表日期:2021-09-01  作者:  点击:[]

       碳中和目标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实现的重要指引目标,中国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占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0%,是地球系统重要的碳源碳汇,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是推进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1997年《京都议定书》强调,各国可通过人工造林、森林管理与农田管理等提升碳汇能力、减少碳排放,践行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思路。“十四五”期间,中国可以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实施,应积极发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作用,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构建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国土空间格局体系。


国土空间冲突与碳汇损失

       现实中主要存在四类国土空间冲突。一是发展空间冲突,突出表现为空间GDP竞标赛的恶性竞争。很多东部地区绿色GDP占比在85%以上,东北地区绿色GDP占比80%-85%,西部地区绿色GDP占比低于80%,有的可能低于55%。通过“3+X”主体功能区战略安排,整个690万平方公里空间从原来的无序变成有序。另外,长三角不能搞蔓延发展,要划定城市发展的边界,使其发展从无度走向有度,保护型的治理从无底到有底。二是用途空间冲突,主要体现为耕地空间与生态脆弱空间的矛盾重叠。三是要素空间的不协调后冲突。例如,耕地空间与水资源分布欠吻合,尤其是北方灌溉水田的高占比与水资源的低分布的矛盾较为突出。面向未来,长江中下游区域主要粮食产区降水会下降,对粮食产能生产也会有影响,对碳汇也有一定影响。四是规划空间冲突,显著表征形式是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之间的矛盾,如1998-2013年间长江干流沿线一公里缓冲区内化工企业数量及产值比例整体增加。

       国土空间的冲突,一定程度上了导致了建设用地占用的过度扩张,以及土地利用布局的欠合理性。根据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关系报告,自然资源管理方式、空间用途转变、要素配置失当等均会造成碳汇损益。我国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碳排放占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4.5%-6.6%。分析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排放占相应年份人为碳排放的比例,在1990年的时候为15%,到2010年为4%。一方面可能是土地用途管制起到了效果,另一方面也由于人为碳排放,导致分母增加较快。我们还分析了自然资源管理方式等等所带来的一些相应的碳汇的损失问题。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气候变化和土地分析报告,发现无论是自然资源管理方式还是用途的转变,还是要素配置的失当或副产品利用等,都对碳源/汇有相应影响。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要考虑碳中和目标

       国土空间优化怎样发挥碳汇作用呢?在认识空间规律时要去理解碳源/汇时空规律及构成,在开展空间选择时候开展“双评价”,认识不同区域发展规律,认识碳源/汇空间的影响因素,并基于碳汇来考虑空间的承载力。形成空间治理方案时也需要考虑碳源/汇的空间格局和相应管制,要把高碳汇的空间和有潜力的碳汇空间保护起来。也需要针对一些空间冲突,比如江苏省海岸带,进行生态修复和空间优化,这也有利于碳汇形成。针对国土空间冲突,需要基于碳源/汇的时空特征,从开发建设临界点、环境灾害敏感点、资源生态脆弱点、社会福祉平衡点四个方面优化国土空间的支撑力、损害力、恢复力与发展力,从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国土空间优化治理方案

       根据碳减速、碳达峰、碳中和三步走战略目标要求,结合模型模拟结果,2020-2060年我国碳减排目标将分三阶段实现。第一阶段(2020-2030)是碳达峰阶段,第二阶段(2030-2045)是加速碳减排阶段,第三阶段(2045-2060)是深度脱碳阶段。三个阶段能源强度每5年分别降低20%、30%和25%。

       基于碳中和的国土空间治理方案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碳汇能力提升为导向,注重对于碳汇高区域空间的保护,建立碳汇影响评估制度;二是强化对主要碳汇空间-东南地区的国土空间管制,包括林地、耕地、草地以及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三是以碳达峰为契机,强化建设用地总量管控,探索构建低效排放的建设用地格局体系;四是以碳管控为抓手,探索制订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

黄贤金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上一条:张安录:土地非均衡发展与财政制度创新
下一条:顾朝林:基于“三调”图斑数据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