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荷两国移民群体城市住房问题研究
新闻动态
综合新闻

“垃圾治理和无废城市”研讨会顺利举办

发表日期:2022-06-22  作者:  点击:[]


(与会专家)

       6月20日,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垃圾治理和无废城市”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英国艾塞克斯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交流。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常务副院长冯淑怡致辞,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军主持研讨会。

(冯淑怡  李长军)

       冯淑怡院长对参加研讨的专家及线上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欢迎与感谢。她指出,随着全球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垃圾问题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城市的治理难题,也是全球环境治理研究中的热点。近年来,中国对于垃圾问题愈加重视,并陆续出台了垃圾分类、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等相关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垃圾治理工作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作。她希望,通过专家的研究与讨论,能够对推动垃圾治理和无废城市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玛丽·哈德(Marie  Harder))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英国布莱顿大学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荣誉教授、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士玛丽•哈德(Marie Harder)作了题为《指导垃圾分类项目设计的预测性模型构建研究(Development of a predictive model for designing recycling programs)》的报告。她指出传统垃圾分类的研究中存在着意愿不等于行为的鸿沟,也存在相关理论难以指导具体政策实践的问题。所以她及其团队经过近10年的研究发展出一套可以指导垃圾分类实践的预测性中距理论,并且详细介绍了该理论的构建和验证过程。最后她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提出当前影响垃圾分类政策的主要因素包括人际互动、社会规范、撤桶并点等。

(Abreham  Zhang)

       英国艾塞克斯大学商学院供应链和运营管理副教授Abraham Zhang作了题为《上海和北京新一轮强制性垃圾分类的制约因素(Barriers to the latest compulsory waste sorting in Shanghai and Beijing)》的报告。报告我国从2000年开始多个城市几轮垃圾分类试点都没有成功,直到2019上海和2020年北京启动强制垃圾分类之后初步取得显著成果,但不分类的坏习惯在很多社区有回弹的迹象。本研究通过大量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访谈调研,发现总结出包括责任不明确等在内的13项阻碍垃圾分类的制约因素,为下一步的政策优化提供了支撑。

(龚  宇)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运营管理副教授、运筹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研究中心(CORMSIS)校企联合中国区主任龚宇作了题为《区块链在回收供应链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blockchain in recycling chain)》的报告。报告中龚宇博士总结了现有的区块链与供应链相关的研究综述,特别强调了区块链在回收产业链的已有研究,并进一步展示了基于二手数据对全球领先的六家区块链回收企业的对比研究。在政策层面,他提出政府需积极参与区块链回收平台建设,鼓励不同的发起模式,为参与方提供宽松的政策与法律环境,同时提早防范潜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董  亮)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以及能源环境学院助理教授董亮作了题为《后COP-26时代中日韩碳中和路径规划下循环经济发展前沿(Frontiers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under CHina-Japan-Korea Carbon Neutrality Strategy in the Post COP-26 Era)》的报告。报告以后COP-26时代中日韩三国碳中和政策和发展路径规划为背景,以废弃物金字塔和全生命周期分析为理论框架,系统综述和分析了三国循环经济政策的最新进展,并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为核心,从推进全生命周期资源和废弃物管理促进净零排放效益、整合以物质流分析和全生命周期为核心方法的集成工具箱、通过政策整合提供碳中和技术成本优化工具箱等角度,展望了相关研究前沿。

(周传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健康与人类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周传斌作了题为《基于资源-环境权衡的垃圾回收可持续性评价(Quantifying th recycling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a resource-environment tradeoff analysis)》的报告。报告中他首先回顾了我国70年来生活垃圾清运量快速增长、而可回收物的品类大幅减少的趋势。同时运用包括资源价值与环境外部性收益的垃圾回收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了北京市七种典型垃圾的回收可持续性和高/低可回收物的划分方法,最后以此提出了利用经济杠杆推动低值可回收物利用的对策建议。

(李定成)

       江苏省产业教授、南邮兼职教授、南京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江苏省5G产业联盟智库专家李定成作了《数字化助推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分享(Experience sharing on the digital-driven construction of waste-free city)》的报告。报告以徐州的“无废城市”智慧管理与应用平台为例,详细介绍了平台基于“5G+大数据+AI”等新技术以实现包括完善五大源固废数据统计体系,优化固废监管手段和多场景技术应用,量化监测并动态支撑“无废城市”持续性建设发展等核心应用情况。

(刘萍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刘萍萍作了题为《助推垃圾分类:基于心理学视角(Nudging Waste Separation: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的报告。她以心理学三大理论:自我/他我、熟悉性和承诺为垃圾分类行为指导框架,并通过实验法对三大理论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证明了三大理论对垃圾分类行为的指导有效性,特别是结果表明儿童的垃圾分类承诺活动仪式会进行代际之间的传递,进而影响成人的垃圾分类行为,为未来垃圾分类政策提出了一条独特的可操作的建议。

(李长军)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军作了题为《上海和南京的垃圾分类政策对比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waste sorting policy between Shanghai and Nanjing)》的报告。他认为上海和南京在垃圾分类强制立法之前主要是通过自愿型和混合型政策工具,像绿色账户积分制度、社会组织或居委会操作模式等为主,同时依托研究结果对上海和南京的两种主要政策工具进行了对比分析,特别是对比分析了南京市绿色账户积分制度有效和上海市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最后对比分析了两个城市垃圾分类立法的内容和效果,并认为南京的厨余垃圾后端处理设施建设和上海新冠疫情是当前两大城市垃圾分类政策的最大挑战。





上一条:研究院联合开展全国“土地日”主题活动
下一条: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助推高质量国土空间治理研讨会成功举办